科研处
 首页  组织结构  科研动态  科研平台  科研信息  科研特色 
学术分享
 通知公告 
 学术要闻 
 学术分享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动态>学术分享>正文
【应急外语服务】中国社会科学网刊载我校李强教授文章《抗疫条件下应急外语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2020年09月02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刊载我校国际关系学院李强教授文章《抗疫条件下应急外语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文章指出,《抗疫应急外语服务的思考与行动》全面反映了在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包括天津外国语大学在内的中国高校学者对应急外语服务的使命担当、体系建设和志愿服务的深刻思考,真实记录了“天外人”倾力抗疫应急外语服务的积极贡献和宝贵经验。文章详细论述了应急外语服务的使命担当;应急外语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路径,即应急外语服务需要加强机制化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智库建设;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建设思考。

原文转载如下:

【学理书简】抗疫条件下应急外语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殷奇主编的《抗疫应急外语服务的思考与行动》一书近日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包括“思考篇”和“行动篇”两部分构成,具体有“理论探索”“观点荟萃”“新闻报道”“志愿者说”“译稿存鉴”五大版块,全面反映了在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包括天津外国语大学在内的中国高校学者对应急外语服务的使命担当、体系建设和志愿服务的深刻思考,真实记录了“天外人”倾力抗疫应急外语服务的积极贡献和宝贵经验。

应急外语服务的使命担当

应急外语服务不仅能够助力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重要理念,而且能够助力构建“以民为本、生命至上”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解决全球治理中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的痼疾而贡献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其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重大实践,二者均充分体现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作为重要的沟通工具,语言“传译”为世界各国通力合作防控疫情搭建桥梁,在信息发布、经验交流、相互支援和疫苗研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应急外语服务也是“文明互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领域推动“文明互鉴”不断深化,夯实和巩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

应急外语服务水平是衡量国家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随着各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的增加,各种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暴发的概率急剧上升,我国未来将面对多种复杂严峻的挑战。在高度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都不可能只靠自己的力量予以解决。因此,建设应急外语服务能力,必须从国家层面对语言规划完善、语言能力评估、语言资源储备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拥有国际话语权对于提升国家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而讲好中国故事正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有效手段。在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方面,应急外语服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抗击疫情的坚定信心和伟大成就,而且有力回击了某些别有用心国家的“污名化”阴谋。

应急外语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路径

应急外语服务需要加强机制化建设。机制化建设包括建立外语服务迅速响应机制、建立应急外语服务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作用以及提升国民语言能力等。这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重大决策的积极回应,也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规条例中缺乏“应急语言”内容的必要补充。

应急外语服务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首先,加强应急外语服务的学科建设。为适应当前重大突发事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涉及的知识需求,应急外语服务的学科建设需要重视多学科知识交叉,不能仅依靠单纯的外语专业支撑;其次,改革应急外语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侧重外语能力培养向“外语+专业”和“专业+外语”双轨模式转变,在课程设置中提升应急管理知识相关课程所占比重,促进人才培养中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深度复合;第三,必须完善应急外语服务的教学资源储备。规范应急外语服务术语、编纂应急外语服务教材、丰富应急外语服务语料库、建立应急外语服务仿真实验室,确保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

应急外语服务需要加强智库建设。建设高端智库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我们党提升治国理政能力和提高重大决策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加强应急外语服务智库建设,就是要打造以应急外语服务为主要研究特色的新型智库,承接国家和地方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有关外语服务的重大课题,向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咨政建言,统筹吸纳社会资源,组织协调国内外学术交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应急外服务能力建设。

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建设思考

志愿服务是应急外语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外语服务具有涉及语种多、人员需求量大、服务内容广和工作时间密集等特点,而志愿服务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特别是高校志愿者,提供专业性、多样化、高质量的语言服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内多所外语院校为协助救治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在发布外文信息、译介抗疫方案、分享国际经验、宣传抗疫知识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语言志愿服务。天津外国语大学积极组织线上线下志愿翻译突击队,拍摄《入境人员健康提示》《中国人民致新型冠状病毒的一封信》《我们都是战士》《在一起》等多语种系列微视频,不仅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积攒了宝贵的应急外语志愿服务经验。

应急外语服务的志愿服务需要进行常态化建设。针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和严重性特点,外语院校可对志愿服务进行常态化建设以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首先,外语院校可将应急外语志愿服务设置为实践类课程,纳入学分体系,培养“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志愿者队伍;其次,外语院校可根据语种对志愿服务队伍进行分组演练,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根据需求提供志愿服务;第三,外语院校可邀请应急管理领域的专家和实务人员定期对志愿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拓展志愿者的应急管理相关专业知识,提升志愿者的应急外语服务质量。

(作者系天津应急外语服务研究院研究员,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天津外国语大学  |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制作 | 科研处 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