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杨红运,历史学博士后,现为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和近代中国乡村社会治理。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1项,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天津哲学社会规划项目、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省部级项目6项,出版学术专著《复而不兴:战前前江苏省保甲制度研究》,已在《安徽史学》《中国农史》《东北师大学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理论视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等C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论文15篇,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日报》、《天津日报》、《四川日报》、光明网、党建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发表理论文章10余篇,多次受邀作客《中国纪检监察报》分享理论学习收获。2018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22年主持完成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成果简介】
学术论文《“时、度、效”视域下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研究》发表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该刊为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ISSN号为1001-5140。该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近代乡贤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BZS085)的阶段性成果。
【成果内容提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蕴含着突出的问题导向和辩证的思维特质,体现了“时”“度”和“效”的有机统一。具体体现为:社会治理要因“时”而动,要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促进公平正义;及时解决人民群众“三最”问题和基层治理问题,不断提高党的风险防控能力。社会治理要张弛有“度”,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要把握好政府与社会、继承与创新、德治与法治、维稳与维权的平衡点。社会治理要务求实“效”,必须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水平,以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内容审核/暴士蕊 窦文彤 刘宏伟)